饮一杯端午,是中国人的情感切片|世界视点
来源:互联网     时间:2023-06-12 15:12:32

一间书房,一杯绿茶,一种日常。


(资料图片)

以一种极简洁,但又带着体温的叙事方式,学者刘擎一身轻装出现在《安康》主题片中,与竹叶青一起读书、品茗,聊了聊如何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,寻找心之所向的安康。

又一年五月五,当“端午”两字首次出现在西晋《风土记》以来,多数事物都是浸在时间之河里不停变化,就如同这个节庆命名本身——端阳、浴兰、龙舟、重午、正阳、天中——“端者,初也”,两千多年来,从名字到习俗,端午自身一直在迭代。

但也有一些东西一直未变,譬如端午内核里,一直在寻求一种安康、清悦与顺遂,与西方不少节庆中弥漫出来的那种“狂欢感”迥然不同,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传统节日,端午,更倾向于让人松弛下来,宁静致远。

在端午里,或许藏着中国人的一串精神密码,看似时代更迭变幻、沧海桑田,但有些事情,似乎一直就在那里、千年如一。

如果节日也有“顶流”一说,那么毫无疑问,端午与春节、清明、中秋一起,算是传统节日的四大顶流,可以说是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特殊位置。

从屈原绝笔《怀沙》、伍子胥自刎被投江的传说典故,到陆游和苏轼写下“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”“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”的才情诗意,再到丰子恺描摹一家人“打蚊烟”“老虎头”、汪曾祺记录老家小孩“放黄烟子”“挂鸭蛋络子”的端午往事……

我们会发现,端午像是串起诸多传统文化珍珠的那一条线,每逢五月五,就会引发华人世界里的集体精神共振。

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闻一多,曾经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传统文化课题,写下《端午考》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两篇论文,他认为端午节极其重要,起源更早、由图腾祭祀演变而来、影响华夏深远,“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,和中国人同样古老”。

赛龙舟、点雄黄、悬艾叶、佩香囊……过端午,中国人讲究一个仪式感,虽然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,但由表及里,习俗内里透露出来的那种心念与祈愿,其实一直是同一种底色。

而端午食粽,无论是认同感还是影响力,都可以算是具象端午风俗里的“C位”。

南朝志怪小说集《续齐谐记》,里面记述了众多民间传统时节的传说成因,比如端午食粽——“屈原以五日投汨罗,楚人哀之,以五彩系菰叶裹粘米,谓之角黍,投江以祀。当时以舟楫拯之,今竞渡是其遗迹”——文中所说的“角黍”,就是粽子。

说起食粽时的“食搭”,往往被提及更多的,似乎是黄酒,辟邪驱害,在长江流域尤为盛行。但事实上,食一颗粽,饮一壶茶,同样流传已久。

粽子因以糯米和黏黄米为主料,极具黏性,多食容易消化乏力,此时饮上一杯绿茶,解腻促消,妙不可言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百姓上山采选百草、晾匿家中常年备饮,每逢端午佳节,粽与茶同食就已蔚然成风。

端午与茶饮,不只是在食饮上相搭,作为一种东方生活方式与文化载体,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异曲同工。

比方讲两者都是脱胎于华夏的文化内源性,与很多“舶来品”不同,它们是反过来,作为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中国超级符号,输出到了全世界。

放到传统节庆里看,端午的特别之处,在于从一开始它就与人、与精神、与心性强相关,人是这个节日的基本尺度,我们在端午会想到《楚辞》之美,想到生而为人的德行与品性。

而在茶饮里,坐下来沏一壶绿茶,看茶芽跌宕、起伏、兜转、翻腾,会有一种体验——其实饮一壶茶,在某地某时某刻,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一场最小单位里的节庆仪式。

与西方众多“事件型”的节日设定有所区别,中国人的传统节庆来源,颇具浪漫主义色彩。

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,将中国古代的传统节庆主要分成了两种类型,“一个是以月亮为中心的月圆节,一个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二十四节气,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以阴阳为道的观念。”

端午的月相,是一轮漂亮的娥眉,浪漫主义的成色又多了几分。

其实,端午文化本身就是极具诗意的,屈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个悲剧人物,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诗人,《楚辞》里能读到各种对美好事物的细腻赞颂,里面的名篇《渔父》,初看上去是一首哀伤挽歌,但实际上更接近一篇言志之笔。屈原并非悲剧,而是浪漫楚国文化的一种表征。

“重午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”

在众多重要节庆里,端午也是极特殊的。很多节日指向热闹与欢腾,情绪光谱偏向炽热与浓烈,但端午无疑是属于另一种。

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,那端午就如同一片绿茶,沉浸下去、又舒展开来,它是松弛的、豁达的、写意的,其中滋味,需要慢下来细品。

不得不说,竹叶青与端午,在气韵内核上确实极为相近。

就在刚刚过去的五月,在第十二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,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,作为中国高端绿茶的领导者在“主场”亮相,展示了在“茶文化·茶产业·茶科技”三茶统筹发展政策号召下取得的显著成效,并再次摘得茶博会“金奖”。

竹叶青在业界与市场能够取得双重认可,究其原因,其实无他,就是凭着二十多年来对品质的独到坚守,就像这个端午,写意细腻,又中正豁达。

只是为了“鲜”与“嫩”两个字,竹叶青投入了亿元打造业界领先的绿茶精制生产线,建设了全国最大名优绿茶保鲜库,制定38道加工工序、106项检测标准,在此基础上研发并使用高效快速杀青、低温冷冻保鲜、高温快速提香、精准水分控制、独立充氮保鲜五重锁鲜科技。

就如同端午要在五月五,对于时间上的仪式感,竹叶青也是近乎于较真苛刻。

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在清明前,同一茶园仅会有3-5天时间适宜采摘竹叶青原料,且只采摘最具价值的茶芽芽心部位来进行精制。其中,“论道”级竹叶青,平均每1000颗茶芽中只能精选出1克。

在文化大片《安康》里,刘擎教授饮的那一杯竹叶青,看上去简单明净,但实际上要从茶田到茶桌,可以说极尽“复杂”之能事。

高山峨眉的茶树,地处黄金产茶带北纬30度附近,生长于海拔600到1500米之间的高山地区,每年有323.4天云雾笼罩,一年不足950个小时日照。每一枚茶芽在真正出现在每一张茶桌前,都要经过“高山、明前、茶芽”三大标准的严苛筛选。

正是因为有这一道极致,才会有那一份豁达。

在《安康》中,我们确实能感受到端午与绿茶在一起引发的生活方式共振,正如刘擎所说现代人的生活心境:

“一边是向外看,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,爱上了露营、旅游,看见花草的可爱,被小动物治愈;另外一面是更懂得向内心走,在这些真实的烟火里,找到自己真正追求的美好和最踏实的幸福”。

端午作为一种节日,如果细说其本质,其实是用一个日子来承载一种最大公约数的共振情绪,五月五里,可以说浓缩了文化、记忆、情感与希冀,它是中国人的一张情感切片。

同样,绿茶也绝不仅仅是植物叶子,它本质上是凝结了甘露、光照、土地与文脉的自然风物,喝茶,就是在喝一种浓缩了的风土人情。一杯绿茶,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张精神切片。

英国作家毛姆说,阅读,是一座随声携带的避难所;而在中国人看来,品茗,就是一种最小单位的自然游历。

不管心境如何,沏上一壶绿茶,就是会有一种回到自然原乡、安康生活唤醒的豁达感。

一句“端午安康”,其实把中国人内心里,对顺遂、对松弛、对辽阔的一种希冀,解读了出来。

而用绿茶来祈愿“安康”,更是恰到好处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等曾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50多万成年人数据进行分析,发现绿茶中的抗氧化剂、多酚或儿茶素被认为有助于降低某些疾病的风险。

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发布的《峨眉高山绿茶竹叶青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价值分析》报告提到过一组数据,竹叶青茶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2%,其中儿茶素的含量为11.8%,各项指标堪称优质。

更重要的是,这里的“安康”,不只是身体维度上的。自唐宋明以来,茶饮生活不仅存在于饮食层面,更存在于精神层面,这是最本真的东方式安康生活方式。

数百年前,中国茶以及其蕴含的东方神韵,就已经风靡全球。穿越时间与空间,中国茶,让喝茶的习惯,天下大同。

如今,竹叶青也不只是在做产品,更在将心注入做作品。

通过高端饮茶方式、精制茶芽,竹叶青致力于将中国茶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。竹叶青多次作为国际交往礼品赠送给国外领导人;两度荣获世界绿茶协会金奖;2020年,入选“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礼宾绿茶”;2021年,竹叶青作为中国茶唯一品牌登上“全球十大高端名茶”榜;2022年冬天,竹叶青更是受邀成为“2023达沃斯·财新国际圆桌独家礼宾用茶”……

竹叶青,身上承载着一种中国味道,邀世界共赏。

或许,这个五月五,“端午安康”的一种方式,就是像《安康》中的刘擎那样,让自己慢下来,品上一口好茶,试着去建立人生最小单位里的一种诗意与哲学。

关键词:

新闻推荐